作者: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浩瀚沙漠,苍茫戈壁。8月7日,走进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蓝色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气势恢宏,形成一道靓丽风景线。光伏板下,整齐标准的麦草方格连成一片,将沙尘牢牢按在地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王霞/摄
光靠草方格还不够,光伏电站周边还种满了四翅滨藜、肉苁蓉等优良牧草及地被植物,吸水抗旱能力极强,有着很强的防风固沙能力。并采用微喷、膜下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节约用水90%以上,植物成活率提高30%以上。
同样的“光伏+”治沙新模式,在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也在实行,将原本寸草不生的荒沙地转化为向周边地区输送清洁能源的“沙漠绿洲”。
“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武威立体光伏治沙产业化示范项目一期利用腾格里沙漠未利用荒沙地,分凉州区九墩滩200兆瓦和古浪县黄花滩300兆瓦两个场址,于2021年10月15日开工建设,分别于今年3月和去年11月实现并网发电。”甘肃亿恒新能源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田俊廷介绍道。
跟随着时间的步伐去倒追这无边光景的始初,渊源就在于“电沙成金”的故事。
国网武威供电公司员工上门服务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王霞/摄
近年来,武威市持续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在腾格里沙漠重点实施立体光伏治沙产业示范项目,建设光伏电站的同时,在光伏板下栽植耐旱沙生植物,将太阳能开发与腾格里沙漠治理有机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作为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和参与者,国网武威供电公司充分发挥央企“排头兵”的责任担当,以电为“媒”,创新提出“电沙成金——沙漠能源生态圈建设”项目,并以此为契机,通过政企配合、企企协作、农户参与,共同推行“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厂周种树”四位一体光伏治沙模式,进一步改善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为沙漠能源生态圈构建助力。
“光伏板,就是这沙窝窝里的‘铁庄稼’,既遮光又挡风,我们再在板下板间种上‘活庄稼’,这不就变荒漠为良田了嘛,这项目发展的这么好,多亏了供电公司出谋划策。”提起光伏治沙项目的发展,古浪县亿恒新能源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党纲飞信心满满。
为推进该项目顺利落地,国网武威供电公司组建专项工作小组,统筹谋划、层层部署,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和光伏企业,“全覆盖”式对武威市域内光伏项目基地开展实地调研,数次线上研讨修订工作方案,确定武威50万千瓦光伏治沙产业化示范项目,光伏电站年发电量约9亿千瓦时。
此后,该公司建立“一口对外、一次办理”工作机制,精准搭建绿色服务通道,对光伏并网消纳工作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分析支撑,倡导社会各界积极加入,武威市的“青绿”就此蔓延开来。
据悉,“十四五”期间,甘肃武威立体光伏治沙产业化示范项目总体规划6000兆瓦,项目治沙面积约30万亩,全部建成每年发电90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3万吨、粉尘约25万吨。
生态好了,乡村振兴的步伐自然也有了“加速度”。
“以前我们的鸡、羊就是养在养殖场,谁还能想到放到这蓝板板下面养哩。这板下的草长得好,鸡和羊吃的新鲜,又在这光伏基地溜达,那肉都格外肥美!”家住在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镇麻黄台村芦草沙组的农户周兴是“板下养殖”产业的受益人之一,自从加入“光伏养殖”行业,一家人的收入都提高不少。
沙漠能源生态圈的建设,让“光伏+”产业在武威市有了立足之地,各类沙生农作物让当地农户不再劳碌无收,“光伏羊”“光伏鸡”等农产品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沙区文旅产业也随之火爆出圈,由此实现新能源、生态环境、林畜产业、乡村振兴等要素的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种植收益和能源发电效益的双赢局面,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重提升。
“电沙成金”的故事未完待续,国网武威供电公司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抢抓“双碳”机遇,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低碳新动力。
责任编辑:磊子